- 姓名:农勇聚
- 时间:[2013-5-18 20:53:44] 邮箱:
曾经混在羊城,大家说那里的陈家祠是羊城八景,,可惜不姓农,所以本人不会有非份之想去看,每每穿越广佛都市圈的大街小巷,总会看见每个村子的祠堂,有的村子不大,但是祠堂却有几个,,遗憾的 是遇见百八十个村子,也没有发现自己的本家祠堂,如果有一天让我遇见了本家祠堂,无论本人是富贵还是贫穷,我知道我姓农我自豪 - 姓名:农海艺
- 时间:[2013-5-14 18:11:18] 邮箱:
这个网站不错!
- 姓名:农良富
- 时间:[2013-5-13 22:47:45]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谢谢农吉族兄资料... - 姓名:农吉吉
- 时间:[2013-5-13 22:05:02] 邮箱:
寿礼本是生日时举行的人生仪礼,有的终生要重复多次。
中国古代,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很低,一般人平均寿命也就是四五十岁,杜甫都说过“人到七十古来稀”,就是说,活到七十岁的人,从古代以来就很少啊。所以,能够活到六十岁,的确是值得庆祝的。
中国古代使用的是所谓“干支纪年”,用十二个天干、地支互相组合,六十年一个轮回。称为“花甲”或一个“甲子”。既然活过六十岁了,当然值得庆祝一下,毕竟活到下一个轮回了嘛,代表着新生,还要努力过到下一个轮回嘛。
壮族的十二生肖与汉族的相同,所以也采用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
汉族一般是过了六十逢十祝寿,壮族的一般是过了六十逢一祝寿呢,又选择在73,85,97祝寿呢。这是壮族也汉族的差异。不过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现只能去探讨了。
十是代表圆满,一是代表开始。逢十祝寿,应该在生日那天,逢一的呢,不一定是生日那天。过了60岁生日的第二天其实是所谓的61岁了。在61岁祝寿,即是祝60周岁大寿,也是祝福新的生命是开始,祝愿生命健康长寿。
但是古代是周岁说是严格的记时,以零时为分界线。如60周岁那天白天不是六十甲子一轮回的结束。跟我们现在的年龄周岁说是一致的。如,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发生时未满18周岁,哪怕是18周岁哪天白天也不算是已年满18周岁。已满18周岁与未满18周岁的人是有所区别的。
同样,在60周岁那天白天祝寿,有些是晚上就去世,他们的六十年一轮回并未真正结束。当然祝寿那天去世也被认为不吉利的。提前祝贺也不妥。在以前年代,生活条件恶劣,生活艰难,生命很脆弱。知道有今天,并不知道明天将怎样。
至于73,也许与十二生肖年有关。61是本命年,十二生肖一轮回再现本命年,这在古代是生命的奇迹了。所以应当隆重祝寿。85,97也是十二生肖年轮回来记。一般来说,61,73两个大寿最隆重,85,97大寿也隆重,但能活到85,97岁的人能有几个呢。
壮族的61,73,85,97只是虚岁说,并不是周岁说,不过所谓的60,70,80大寿就是周岁说。
直到现在有些人所报的岁数一般以虚岁为主,60周岁过了第二天就是61了。在61祝寿,并不是说在生日那天祝寿。
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些壮族地区老人过大寿,也逢十祝寿了。
以上只是一起探讨。
- 姓名:农良富
- 时间:[2013-5-13 7:19:05]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我们壮族的人为何在六十一岁和七十三岁都要进行隆重的祝寿? - 姓名:农良富
- 时间:[2013-5-12 23:02:44]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母亲节 我们应该对母亲说什么呢 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 - 姓名:农胜就
- 时间:[2013-5-3 23:21:00] 邮箱:1138184341@.qq.com
我是广西天等县东平乡江龙村人灵活屯人,我们屯最少有7-8百个人是姓农的,都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过来的,现在已经四代,分别是会安大胜。请帮我查查,我是从哪里过来的 - 姓名:农良富
- 时间:[2013-5-2 21:16:44] 邮箱:richard2012@foxamil.
看看2010年凯文先生发表的文章,是有道理的。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对农姓壮族研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否则,是不能一一下结论的....
对农侬姓来源的看法
来源:农氏网 作者:凯文 上传时间:2010-7-19 13:19:20
农氏网按:本网收录本文,仅作为纯学术探讨。侬、农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农氏网竭尽全力构筑团结和谐的侬农氏网上家园。
近年来,农侬氏族人对自身姓氏来源颇关注,提出了各种看法,到后来便引起诸多纷争,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族人开始关注自身文化,值得提倡,任何人,一旦找不到自己的文化之源就会迷失,无所适从。古语说:欲先亡其国,必先亡其史。一国如此,一族亦然。农侬族人自然不能“忘其史”,数典忘祖。可是在下看了近年来的农侬氏之争,觉得作为农侬氏一份子,也有些话要说说,便不揣浅陋,述之于后,求教于各位族人。
近年农侬氏来源之争,当以滇省侬鼎升氏、农贤生氏,桂省侬芸清氏为主角,其余摇旗呐喊。此三老中,侬鼎升氏和侬芸清氏观点相近,可归为一派,即本土派;而农贤生为一派,即客来派。在下不才,然以所见所知,观诸农侬氏之争,当以本土派迹近事实,而客来派则囿于封建正宗观,颇近强词夺理,舍本求末。某以为,农侬氏之争当然是文化断裂而意识又已觉醒的产物,加之壮族本无文字,于今论族史,无本族文献依据,自不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不管怎么说,总比一潭死水好。以某之见,农侬氏本不应成一问题,理由如次:
其一,农侬初无区别,因族人开始读书学汉文化,要学汉人取汉名,无姓,便因族为姓,取族音,即自称之“布农”“布侬”,以汉字之农侬为姓,无涉汉字农侬之字义,农侬杂用,借音而已。其他一些壮族近音姓氏,如“龙”“蒙”等,皆应如是观,后来论者(如农贤生氏)以农姓得之于神农,并以神农之后自居,可谓牛头不对马嘴。
其二,初始恐只用农字,后随族人掌握汉字渐多,感到不应用易与汉字混淆之农字,乃加一人旁,成侬字。因古时侬字并不载于《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典中,成汉字并用于诗词文章之中实际是在吴越方言进入文学特别是戏曲之后,其义随不同区域方言而区别,为“你”“他”等义,但唐宋典籍中已有侬姓之记载,且只是在述及侬姓时才出现,并不见于其他地方而且有明确字义,因此侬字当为一方块壮字,壮族先人创以为姓,这也是唐宋时仅述及侬姓为当时大姓时才出现的原因。
其三,壮族产生阶级分化以后,贵族或者说统治者将农或侬姓占为己有,使之成为专用之姓,以示区别,甚至排斥平民使用侬姓,此时农侬姓的使用才有区别。
其四,宗族观念产生之后,本无区别的农侬姓为避免陷于数典忘祖之责,沿用祖上所习用之农或侬字,致生区别并沿用于后世。
其五,民族融合或迁入壮族地区的汉族等民族亦入乡随俗,以农侬为姓,并不奇怪,但农侬姓仍然以壮人为主,或者说绝大部分是壮人,农侬姓也可以说是纯粹的一个壮族的姓。当然,传说侬智高起事失败之后,很多侬姓之人为免灭门之祸,改为农姓,或赵、黄等姓,可能确有其事,但这不能成为农侬姓来源不一的证据,也不能否定因族为姓的事实。当然,近年桂省也发现有农侬姓苗族或他族同胞的,尽管如此,仍属特例,可以肯定是因与壮族杂居或邻居所致;而侗、布依等族同胞,从源流上说,则属同源异流,不当列入“他族”之列,即亦可以以因族为姓视之。
基于这些情况,探究农侬氏本源,应从自身民族历史文化入手,那些就汉字“农”“ 侬”字论壮族农侬姓的做法实际上本末倒置,甚至可以说牛头不对马嘴。而因用汉字“农”字进而攀附炎帝,自许为神农氏之后,更是一种表面上继承封建正宗(统)论衣钵,事实上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而从所谓多民族一体化等政治因素出发,说“农”姓必须是神农氏后裔,并考证出是某某名门望族之后,甚至恨不得能考证出农侬姓也是孔圣人(其实孔圣人也不姓孔)之后,更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此种行径,古来不胜枚举,时代较近而且比较著名的如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的孔氏,为证明自己为孔圣人正统胄裔,请了专家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证明”孔氏家族“确为”孔圣人正宗,颇引时人喷饭,今天进入现代社会,此种观念并没有随封建社会的覆灭而从一些人的脑袋里消除,按说也正常,只是以讹传讹,或盲目跟从,或妄自菲薄,就当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