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声明:
  1、本站不是谩骂场所也不是广告平台,所有留言请自我克制;
  2、本站有权对相关留言进行删减,不另行通知;对于不当留言将直接删除,多次触犯者,直接技术屏蔽;
  3、本站留言内容仅代表留言者立场,网站保持中立。
  • 姓名:农良富
  •  
  • 时间:[2013-4-4 10:57:27]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IP:112.95.59.3  电话:  QQ: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壮族三月初三为什么有这种习俗呢?
  • 姓名:农良富
  •  
  • 时间:[2013-4-1 20:56:34]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IP:27.38.143.109  电话:  QQ: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今晚的新闻联播报道了广西防城最美消防员农本豪的先进事迹。说真的,农家兄弟上新闻联播近几年好像是头一回的....当然,不应洋洋得意,做好事表扬是应该的....
管理员回复:谢谢兄弟提供新闻线索。
  • 姓名:农良富
  •  
  • 时间:[2013-3-31 9:56:53]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IP:27.38.137.90  电话:  QQ: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乌浒人
乌浒人,是广西壮族先民的别称。乌浒之名与楚语有关系。而乌浒之名与壮语的关系也很密切,它可能是由瓯骆的音转。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
《南方异物志》说:浒,地名,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①即地从族或人而得名。宋《舆地纪胜》卷一O三说:桂北“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斑布。”有些文献又载:桂南横县有乌浒滩。可见,乌浒之名,不止见于一处。又乌浒以异地而别称,或由译音不同而异名,故《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以乌浒为乌武。乌浒、乌武,乃是同一族称无疑。
  壮族别称,为什么叫乌浒或乌武?原来在四川壮族前身为巴族,由于被楚子所灭,一部分人民,不甘居于被统治受剥削地位,—公元前三世纪,迁居于湖南的雄、横,西.抚;展五溪,安家落户。后汉马援所征的所谓五溪蛮,指此,解放后成立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贾耽《四夷》说:“故老相传,楚子灭巴,五子流八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唐杜甫诗·也有“水散巴渝下五溪”句,即为此而咏。 ’
重庆博物馆长邓少琴先生说:“公元前三世纪,壮族先民的巴族一部分,迁入湘西,为今日之土家,也就是巴后裔”。②土家是由土丁、土人、土军而得名。湖南,古属楚地,楚语称虎为“于菟”,按虎缓读为“于菟”,促读为“土”。乌浒人,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转音而来,土家与今·广西壮族言语风俗,有些相同是有由来的.新编《辞海》下册页3544于菟词条说:“于菟,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为于菟”。于音为乌,“于菟”、‘读如乌浒,或乌武。这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的缘故。
今广西壮语,有些方言仍称虎为“谷”,也和“于菟”音近.再进一步论之,壮人多倒装语。如食猪肉说,"哽奴某"; 食鸡肉,说“哽奴计”等. 巴族迁入楚地,语存倒装,人多贤才。如楚之贤相令尹子文,原名“斗谷于菟。”,他本土家出身,为什么称“斗谷于菟”,乃由于子文之母生他,因为家贫或受迷信流毒,弃之于野不养,老虎以乳之得生, (后为楚贤相)故名“斗谷于菟。”按“谷”就是虎, “斗谷”就是·“只虎”,于菟在此似不能作虎”解,应含有乳之义。据此,“斗谷子菟”即“只虎乳的”, “斗谷于菟”倒装过来是“于菟斗谷”,简称;“乳谷”,义为“吃虎乳的。”乌浒之名乃由楚语而来,即壮语倒装,也于楚语见之。有些人,不明壮语倒装,原有保存古音之义,更不明壮族人民历史悠久,误以为壮族文化落后。岂不知语言倒装,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古语共同特点,不独壮语为然。
如前所述,乌浒之名与楚语的关系。而乌浒之名与壮语的关系是:它可能是由瓯骆的音转。骆越是因“骆田”而来,壮语山岭之间叫“六”。“骆”“六”近音,故六田”也即“骆田”。乌浒是“鲁”字的慢读,也可说“鲁”字是“乌浒”的反切,而“鲁”与“六”音近,可以说乌浒是从骆字变化而来的。再则,“乌浒”在读音上与“瓯”字也有关系。乌浒二宁促读为“瓯”。因“瓯”字采王度《集韵》说是“于口切”或“乌侯切”,乌侯与乌浒是一音之转,相近相通。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广西壮族人民,古代称瓯或西瓯,是与乌浒有一定关系。.............
古代紧接着西瓯、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出现的乌浒,然后是魏、晋、隋、唐时代的俚僚、宋代以后的僮、俍、沙、侬以至今天的壮族。(参考黄现璠著《壮族别称乌浒人之探讨》、《壮族通史》 。)
注①唐李贤注《后汉书·南蛮传》引万震《南方异物志》
②邓少琴:《巴族新探》单行本(内部发行)
  • 姓名:农良富
  •  
  • 时间:[2013-3-30 22:57:37]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IP:112.95.106.178  电话:  QQ: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zhuàng
<名>
“僮”或“撞”。这—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史书。 《 宋史》中还有称蛮而不称僮。该书《蛮夷传》抚水州条中说“广西所部二十五郡,三方临溪洞:与蛮、僮、黎、蛋杂处”....再如称“铸铜为大鼓”的蛮,与依智高同族的蛮,都是专指壮族。朱辅《溪蛮丛笑说: “五溪蛮种类有五:曰苗、曰俚、曰瑶、曰僮、曰仡佬”。《宋史·李曾伯列传》载:“淳检间,宜州丁壮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而撞丁可用”。.................
清人李绂修的《广西通志》说:“撞者撞也,粤之顽民,性喜攻击撞突,故曰撞”。说这些人行为撞突,所以称为僮人。此说即使不是对壮人的侮辱,也是对壮人的一种误解。壮人向以勇敢刚强和富于反抗精神著称,可能因壮人具有这种特性,统治阶级或封建文人便侮称之为“僮”。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奇怪的是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后来竟成了整个壮人的自称。是否因这个侮称并不那么明显和那么刻毒,久而久之,人们便习以为常而接受下来?在宋史籍文献中,也还保存着“僚”这个族名,僮与僚常碰见。到了明、清时代、俚僚、蛮、土人、俍等等名称完全统一在“僮”这个族名中。《明史·广西土司传》说:“广西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以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民,尤称强焊,种类滋繁,莫可枚举”。这是把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归纳为“僮”“瑶”两类,至于他们的族属渊源,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明确指出:“徭乃荆蛮,僮则旧越人也”。显见壮是瓯骆的后裔之一。
1949年后,经过民族识别,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所有自称“布妥”、“布侬”、“布衣“、“布越”、“布雒”、“布托”、“布僮”等等的称谓,统一称为僮族。由于读音不一致,“僮”字含义也不够清楚,一九六五年遵照周总理的倡议,把僮族的“僮”改为“壮”,“僮族”一律改为“壮族”。”(参见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姓名:农良富
  •  
  • 时间:[2013-3-30 22:45:00]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IP:112.95.106.178  电话:  QQ: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我们不应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为什么壮族以前是称为僮族?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称为僮?中国一般以象形文字来比喻形容或理解一样物品或一件东西,它与农姓有关连吗?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 姓名:农吉吉
  •  
  • 时间:[2013-3-28 12:50:29]  邮箱:
IP:222.84.53.209  电话:  QQ:  地址:
中文百科在线说:农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有源于官位,源于姜姓,源于官职,源于蒙古族,源于壮族,源于鲜卑族,源于乌蛮族,源于库莫奚族等等。这是农氏—中文百科在线的说法。我也不是历史家,没去考证。按书上的说法,一般不是工作去的。如果是工作去的,相信全国所有的省都有农氏。
  • 姓名:NONG
  •  
  • 时间:[2013-3-27 22:31:18]  邮箱:
IP:14.218.51.73  电话:  QQ:  地址:
吉吉你说的那些省分布是工作去的还是世居那里或是住的几代人以上了呢?
  • 姓名:农良富
  •  
  • 时间:[2013-3-27 22:29:54]  邮箱:richard2012@foxmail.com
IP:27.38.142.145  电话:  QQ: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
在每一个有农姓家族的地区,挂个美名像个通信员之类,将各地农姓家族的新闻传说等等写出来给关心农氏网的族人分享;另外,建议农氏网将网站的风格改为综合式的,不必圈在一个固定的一个格式,可以和各个地区的农姓族兄多约稿,多发表些文章,每天都有新的文章新的图片出来,网站就不会显得单一了。
因为所有关心农姓家族的都希望在农氏网上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希望农氏网以此为起点,将网站办得越来越好!
管理员回复:谢谢兄弟建议,网站会朝着这方面多用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32/107页

发 表 留 言
留言类型:   
验 证 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
您的姓名: *  必填选项
联系地址:   可不填
联系电话:   可不填。手机、电话、传真
联系QQ:   可不填
邮箱地址:   可不填
留言内容: *  必填选项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7937541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